半导体器件

目录:

第一节--半导体基础

第二节--二极管

第三节--晶体管

第四节--MOS电容

第五节--MOS管

第六节--纳米器件

第七节--结型场效应管

返回页: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半导体器件首页

总结页

理想模型

实际模型

半导体器件物理模型总览

1、物理公式基础

(1)带差(能带与能带间的差值)等于对应kTln(带掺杂/本征掺杂)。

!输入公式实在太慢了,对于物理量使用中文简写更快。

(2)电势:带差/q=两点间的电势差

(3)泊松方程:

电势的二阶导= -电荷量/相对介电常数cs(这里也是为了速记)。

电场强度= -电势的一阶导。

(4)电流密度方程

电子扩散电流密度= q*Dn*n'    漂移电流密度=q*un*n*E

空穴扩散电流密度= -q*Dp*p' 漂移电流密度= q*up*p*E

空穴的扩散电流有-号的原因是扩散向低电势移动

(5)电流连续性方程

电子连续性方程:(其他的求导均为对x方向)

n'(t)=Dn*n''+un*E*n'+un*n*E'+G-/\n/tn

p'(t)=Dp*p''-up*E*p'-up*p*E'+G-/\p/tp

中间的三项可以用电流密度的求导代替为一般方程。

连续性方程的简化:

稳态:n'(t)=0

无梯度或者无扩散:n'=0 ,n''=0

无漂移或者无电场:un=0

无外界作用:  G=0

常见的判断语句:稳态,注入,外加电场

2、二极管的电压模型

(1)二极管的电荷分布:

突变结:有冶金结 ;缓变结:没有明确的边界;

线性缓变结:线性缓变 ; 单边突变结:一边的浓度极大。

(2)PN结的电势的能带判断:以本征能级为基准,低于其的为正电势,高于其的为负电势,电势正方向为P->N方向。也好理解,高于其的为电子,低于其的为空穴,电势由空穴指向电子。注意与空间电荷区中的耗尽区的电场方向区别,他们之间有一个负号。

(3)PN结电场的判断:电势取反求导即可。

(4)PN结电势的介电常数判断:利用泊松方程:电势的二阶导=-电荷量/cs  可以得到:-电势的一阶导=q*Nd*xn/cs=q*Na*xp/cs=Em

而Vbi(内建电势)=0.5*Em*W 则 :W=[2cs*(Na+Nd)*Vbi/(Na*Nd*q)]^0.5

自然也可以根据w=xn+xp得到xn和xp的值,但是在不考虑横向工程时不会计算该值。

小结:在知道PN结的掺杂浓度时可以利用能带关系转化为电势值,利用电势可以结合掺杂浓度转化为空间耗尽区的宽度,也可以利用xn和xp的关系得到具体的横向数据。换言之,横向工程的值是受掺杂浓度控制的。

(5)PN结的偏压Vf的引入:Vf为外加电压,正向时会导致耗尽区电场减小,电势降低,即与Vbi对w的作用相反。反向时则相同。对电流的影响在分析电流时说明。

(6)PN结电容:

SCR宽度随着电压发生变化,而电荷量与宽度成正比,则等效为Vf控制Q,而Q'(Vf)=Cj(电容),所以PN结具有电容特性,称之为势垒电容(耗尽区电容)。

Cj=Q'(Vf)=cs/w(过程忽略,上式中取N区一侧的电荷量求导即可)

结果表明势垒电容为平板电容,只不过板间宽度w与外加电压有关。电容为Vf控制电容。

Cj^-2=2*(Vbi-Vf)*(Na+Nd)/(q*cs*Na*Nd),可以用于测量内建电势,但是掺杂要均匀、平面结近似;

3、二极管的电流模型

(1)理想电流PN结(这部分是区分实际PN结的条件,在实际电流模型中会有逐个介绍)

Vf全在耗尽区,耗尽区以外无电压,无漂移;(简化电压计算)

忽略中性区的体电阻和接触电阻;(简化电压计算)

准中性区均匀掺杂;(简化电荷分布计算)

空间电荷区无复合和产生电流;(简化连续性方程)

小注入;(简化少子对多子的影响)

非简并;(电势控制有效)

(2)电流产生的机制

正向电压时扩散大于漂移,反向时漂移大于扩散

(3)Vf对准中性区少子的影响

准中性区多子浓度nn0等于Nd,pp0=Na;

利用Vbi的反向式Na*Nd/ni^2=exp(q*Vbi/(k*T))可以得到多子表达式:

!这部分的原理是掺杂浓度与Vbi之间的关系式转化为准中性区多子与内建电势的关系

pp0=ni^2*exp(q*Vbi/(k*T))/nn0;

nn0=ni^2*exp(q*Vbi/(k*T))/pp0;

根据多子与少子的守恒关系:nn0*np0=ni^2;pp0*pn0=ni^2 的

pp0=np0*exp(q*Vbi/(k*T));

nn0=pn0*exp(q*Vbi/(k*T));

反过来得到少子浓度表达式:

np0=pp0*exp(-q*Vbi/(k*T));

pn0=nn0*exp(-q*Vbi/(k*T));

语言描述为:n区少子等于p区多子的exp(-qV*bi/(k*T)),p区少子也一样。

物理描述为:多子越多的区自生的少子越少,对面的少子越多。

空间电荷区边界少子浓度:

利用外加电压对内建电势的转化式Vbi=Vbi0-Vf可以将少子公式转化为

np(xn)=pp0*exp(-q*(Vbi-Vf)/(k*T))=pp0* exp(-q*Vbi/kT)*exp(Vf*q/kT)=np0*exp(qVf/kT)

同理:pn(xp)=pn0*exp(qVf/kT)

!注意,pp0的书面表达为P区空穴浓度,记为P_p0;np0为N区空穴浓度,记为P_n0

小结:外加电压通过对内建电势的影响转化为对耗尽区边界的影响。内建电势与多子浓度具有对应关系,多子与少子具有关系,最后得到准中性区中少子与多子和内建电势的关系。

(4)准中性区x>xn和x<-xp中载流子的分布(准中性区中的少子分布及多子分布)

在理想的PN结中,耗尽区是没有扩散电流的,载流子的漂移忽略时,扩散电流只发生在载流子存在浓度梯度的地方。这部分的电流主要是少子起作用,所以二极管也称为少子器件。

先考虑x>xn:

外加电场只作用在耗尽区,准中性区外加电压为0,则E=0

稳态时,电流连续性中Pn'(t)=0;

不考虑产生:G=0

得到的载流子连续性方程:Pn''-(Pn-Pn0)/(Dp*tp)=0,且Dp*tp=Lp^2

均匀衬底中:(Pn-Pn0)''-(Pn-Pn0)/Lp^2=0

边界条件就是:np0和np(xn)的值

可以得到N区少子分布的通解形式,扩散电流由电流输运方程即可得到。

(5)长短PN结的近似

对于长PN结:耗尽N区宽度Wn远大于N区少子的扩散长度,耗尽P区宽度远大于P区少子的浓度,得到的电流近似式为:J0=q*Dp*Pno/Lp+q*Dn*Np0/Ln

对于短PN结:定义类似,近似式为J0=q(Dp*Pn0/Wn'+Dn*Np0/Wp')

其中J0为反向饱和电流。

J=J0[exp(qV/kT)-1),V=0时J=J0

!接下来本来应该是实际的PN结,但出于理解的方便,下面会转向理想的BJT和MOS及MOSFET的推导,这部分的内容都是要会推导的,与实际器件的模型理解是不同的内容要求。

4、三极管的理想电流电压模型

(1)三极管定义

三极管,三级指的是发射级(E)、集电极(c)、基极(b);

两结:集电结,发射结。

基本的接法:共E和共B(没有共C是由于集电极掺杂浓度较低,电流不会很大)

晶体管:使用某两个端口控制另一端口的电流的器件、

双极:两种载流子都参与传输

单极:只有一种载流子,如JFET和MOSFET

(2)晶体管的放大

放大条件:

1)Wb<<Lnb(以后的分析不说明都指的是NPN型晶体管,Lnb就是基区少子扩散长度),也就是少子不会在基区中被复合。

2)发射结正偏:发射极的多子大量的进入基区

3)集电结反偏:基区少子能否进入集电极受到基区电压的控制。

放大的原理就是基区的小电压控制了基区的少子能否大量到集电极

(3)晶体管中的电流形式

Ie=Iep + Ien + Ier

Ic=Icn + Icbo

Ib=Ie-Ic (从中可以看出基区只是用于计算电流的,不用于实际的电流描述,这也是多端口的研究特点,用其他的端口描述一个口以简化计算)

Ien=-q*A*Dnb*ni^2*[exp(qVbe/kT)-1)]/(Wb*Nb)

Iep=-q*A*Dpe*ni^2*[exp(qVbe/kT)-1)]/(Lpe*Ne)

(可以看到和前面的PN结中的扩散电流很像,具体的推导下面再看)

Bt=Ien/Iep(发射极电流增益,这表明E中以Ien为主,B中以Iep为主)

Af0=Icn/Ie(共基极的电流增益,可以看到C中以Icn为主)

Gm=Ien/Ie(发射效率,指E中主要电流Ien的占比)

Aft=Icn/Ien(基区传输因子,基区中从E流入的和从C流出的电流之比)

显然Af0=Aft*Gm

Bt0=Af0/(1-Af0),(Bt0为共发射极接法的直流增益,这里用的是Af0共基极接法的增益,这表明增益之间是有物理模型的关联性的。)

Iceo=Icbo/(1-Af0),这是基区开路时发射极-集电极反向饱和电流。

!小结:对于共E接法,Ie=Ib+Ic,Ic=Bt0*Ib+Iceo,其中的Iceo一般为常数;

对于共B接法,Ie=Ib+Ic,Ic=Af0*Ie

(4)理想晶体管的电流电压关系

1)理想晶体管的条件

均匀掺杂,外压都在结上,无产生复合电流,无串联电阻,小注入。

简单理解:均匀掺杂主要是简化运算,外压作用在结上简化了漂移电流,无产生复合

电流也是连续性方程的简化,无串联电阻主要是保证电压明确,小注入是少子器件的标准要求,大注入效应在实际器件中会有介绍。

2)基区少子连续方程

Dnb*Npb''-(Npb-Npb0)/tn=0

同样只有扩散电流。

边界条件:

Npb(0)=Npb0exp(qVbe/kT),这部分的参考PN结中求外压对耗尽区边界少子的影响

Npb(Wb)=Npb0exp(qVbc/kT),这部分也是类似的,由于PN结反偏,这个值约等于0

解得Npb(x)就是基区少子的分布方程。

近似为:Npb(x)=Npb0[exp(qVbe/kT)-1](1-x/Wb)

3)发射区少子分布解析表达式

同样是连续性方程:

Pne''(x)-(Pne-Pne0)/Lpe^2=0

边界条件:Pne(-We)=Pne0,Pne(-xe)=Pne0*exp(qVbe/kT)

可以近似解得:Pne(x)=Pne0+Pne0[exp(qVbe/kT)-1]*exp[(x+xe)/Lpe]

4)集电区少子分布

连续性方程:Pnc''(x)-(Pnc(x)-Pnc0)/Lpc^2=0

边界条件:Pnc(Wc)=Pnc0,Pnc(xc)=Pnc0*exp(qVbc/kT)

解得:Pnc(x)=Pnc0+Pnc0[exp(q*Vbc/kT)-1]exp[-(x-xc)/Lpc]

(5)三种模式的小结:

连续性方程都类似,边界条件则是抓住耗尽区边界受结压控制,准中性区边界的少子等于掺杂浓度来构建的。

在结果中主要有两个结压,初始少子浓度,对应区域的少子寿命,对应耗尽区边界,基区

宽度。

近似条件均为少子扩散长度小于相应的扩散区域的长度。

(5)发射区和集电区电流

Ien=A*q*Dnb*Nb'(x)(x=0)

Iep=-A*q*Dpe*Pe'(x) (x=-xe)

Icn=A[q*Dn*Np'(x)] (x=Wb)

Icp=-AqDpc*Pc'(x)(x=xc)

其中E区多子电流等于自身的多子输运,少子电流等于基区的多子输运,

C区的多子电流等于自身的多子输运,少子电流等于基区另外的边界的多子输运

具体的结果化简后:

Iep=-qA*Dpe*ni^2*exp(qVbe/kT)/(Lpe*Ne)

Ien=-qA*Dnb*ni^2*exp(qVbe/kT)/(Wb*Nb)

Gm=Ien/Ie=1/(1+Dpe*Wb*Nb/(Dnb*Lpe*Ne)

这里得到的发射系数主要用于确定器件的性能。

方块电阻:Rsh.e=Roe/We,------------Rsh.b=Rob/Wb

Gm=(1+Rsh.e/Rsh.b)^-1

集电区简化:

Aft=Icn/Ien=1-Wb^2/(2*Lnb^2)

降低基区宽度十分重要,可以有效提高基区输运因子。

5、理想MOS结构

(1)定义

MOS,就是金属氧化层半导体结构。

(2)理想MOS二极管的条件

金属功函数差为0,氧化层中不存在电荷,直流偏置下氧化层中没有电流,界面态

电荷密度为0.

(介绍理想的条件主要是为实际的器件的分析留下分类标准)

(3)基本的物理参量:

以P型半导体为例

q*Vg=Efp-Efm

Vg<0 : 积累  , Vg=0 :平带,Vg>0:耗尽,Vg>>0:反型

这里对于不同类型的半导体的状态的条件不一样,具体的判断要依据实际的能带的

弯曲与本征能级的位置。整体的把握是金属能级高于半导体,上弯,反之下弯。

(4)MOS结构的基本参量

Qm:金属端电荷,Qn:氧化层半导体电荷,Qsc金属:半导体表面最大电荷=qNa*Wm

强反型条件:Vs=2Yb=2kT*ln(Na/ni)/q

强反型时的最大耗尽区宽度Wm=(2*cs*(2Yb)/(q*Na))^0.5

最大表面电荷Qsc=-q*Na*Wm

(5)表面电场与表面电荷

Es=2^0.5*kT*F(qVs/kT,Np0/Pp0)/(q*Ld ),其中gF函数式表征电荷层的重要参数

Ld为德拜长度,指的是非平衡载流子的有效空间范围,和扩散长度类似的概念。

表面电荷Qs=-cs*Es,

(6)半导体表面的电压分布

Vg=Vox+Vs(电压被电容和半导体分割)

Vox=Qox/Cox,

Vs存在三个节点:0,Yb,2Yb。

其中我们关注的是Vs=2Yb时的情况,此时Qox=Qsc=q*Na*Wm,Cox=cs/tox

记录此时Vg=Vt(阈值电压)

(7)半导体表面电荷与半导体氧化层的界面电荷

当Vg>Vt时,半导体表面电荷Qs=Cox(Vt-2Yb),半导体界面电荷Qn=Cox(Vg-Vt)

简而言之,就是多余的电压不再对半导体表面产生影响,而是转化为界面的电荷

的影响。

6、理想MOSFET结构

(1)MOSFET的电学参数

Vg:栅压,Vs:源压,Vd:漏压,Vb:衬压

Vds:漏源压,Vgs:栅源压,Vbs:体源压

一般Vs=0,Vbs=0,Vb=0

就是选取参考点

(2)近似条件:

长沟和宽沟,衬底掺杂均匀,氧化层为薄层电荷,强反型近似成立(就是Vg对MOS的控制可以使用MOS中的结论计算)

(3)工作原理

栅压为0时,忽略反向电流,Ids=0

栅压大于Vt时,半导体表面反型,Ids具有相应的值。

(4)输出特性

Vds较小时,表面沟道类似电阻,ro=1/(q*un*n),R=ro*l/s=L/(un*Qn*W)

Vds=Vds(sat)(夹断电压),此时电流为Ids(sat)(饱和电流)

其中Vds(sat)=Vgs-Vt

这里没有具体的推导,但这个公式实际上是连接输出曲线和转移曲线的关键。

具体的推导以后见到再说,现在先用着。

(5)MOSFET的分类

NMOS:栅源的掺杂为N,导电载流子为n,所以为NMOS,PMOS的定义类似。

增强型:栅压为0时不存在导电沟道,属于增强栅压工作,

耗尽型:栅压为0时存在导电沟道,属于没有栅压工作。

一般接触的是增强型NMOS器件,其他的器件做一下了解。

(6)IV特性的推导

假设:还是为了忽略各种效应,这里列出来以便后面的学习使用。

S和D区的压降忽略(电压理想)

不存在产生复合电流;沟道内为漂移电流,迁移率为常数,(连续性方程)

衬底源无电流,缓变沟道近似(主要忽略器件的结构影响)

推导过程不会详细说明,大概讲一下思路。

①由二维泊松方程得到薄层沟道的电荷不受Ey的影响

②给出漂移电流的表达式,利用反型层中电子的密度的表达式简化

J=-q*n*un*dVy/dy

即可得到结果

Id=-W*un*Cox*[(Vgs-Vt)*Vds-0.5*Vds^2]/L

线性区:Id=-W*un*Cox*(Vgs-Vt)*Vds/L

饱和区:Id=-W*un*Cox*(Vgs-Vt)^2/2L

可以看到MOSFET的工作电流与W/L,Cox,un这三个器件参数成正比。

(7) 跨导gm=Ids'(Vgs)和漏导gd=Ids'(Vds)

这两个参量是电路中使用比较多的,这里主要提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