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导体器件

目录:

第一节--半导体基础

第二节--二极管

第三节--晶体管

第四节--MOS电容

第五节--MOS管

第六节--纳米器件

第七节--结型场效应管

返回页: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半导体器件首页

总结页

理想模型

实际模型

MOSFET

1、理想MOSFET的基本原理及特性

(1)MOSFET是由一个MOS电容和两个相邻的PN结组成的结构。

MOSFET的基本原理:利用栅压控制反型层是否存在,从而决定PN结是否存在,这决定了沟道是否导通。

(2)重要的物理量:栅压,漏压,漏电流。具体的关系是:栅压较小时,沟道截止,漏电流锁死为0;栅压大于阈值电压时,沟道导通,漏压较小时,漏流与其成正比。漏压达到一定的程度时,沟道夹断,漏流饱和。

耗尽型和增强型:无栅压时沟道导通的是耗尽型的,截止的是增强型的。标准说法是是否存在导电沟道。

(3)I-V特性的推导

推导的模型介绍一下,衬底是均匀的(主要是方便计算载流子的浓度),氧化层等效为薄层电荷(简化边界条件),强反型近似关系成立(主要忽略栅压对除载流子数目的影响之外的其他作用),反型层无限薄(载流子迁移率不变),缓变沟道近似(忽略垂直电场对水平电场的影响)

具体的过程由公式部分连续展示。

(4)跨导和漏导

其实就是应用了电路中电导的定义。跨导就是漏流与栅压的比值,漏导就是漏流与漏压的比值。

(说明,栅压应该是栅极到衬底的电压,漏压是漏极到源极的电压,这表明MOSFET是四端口器件)

2、MOSFET的非理想效应

1)沟道调制效应

沟道的长度在漏压达到饱和时会逐渐变小,在器件尺寸较大时不会改变饱和电流,但是,小尺寸的器件对夹断点敏感,表现为饱和区电流随漏压变化。

2)有效迁移率

在理想MOSFET中就提到过迁移率的近似,在实际的器件中,栅压会改变载流子的运动轨迹,直接导致迁移率的降低,具体的修正就不多说。

3)亚阈区及亚阈电流

由于半导体表面的到达强反型之前就具有反型特性,多子已经形成,沟道已经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,漏压与漏流之间已经有对应关系,即漏导不为0.

亚阈电流的推导模型还是基于载流子的浓度的模型的推导。基于载流子的输运方程得到的。

亚阈电流与表面势(即栅压)成指数关系,但在漏压较大时就与漏压无关了。

亚阈摆幅:亚阈电流减小到原来的0.1时所需的栅压变化量。栅压变化越小,控制亚阈电流越好,性能越好。

3、阈值电压的调整

阈值电压对于MOSFET来说就是基准,调整阈值电压是扩大MOSFET的应用范围的重要方法。

(1)多晶硅栅

多晶硅栅的电子亲和势为4.01eV,Al的功函数为4.1eV,对于Al栅来说,N型为耗尽或反型,P为积累,但是Al无法高温退火。现在多采用高K加金属的结构。

(2)衬底掺杂浓度

一方面改变耗尽区中高的电荷总量,一方面改变费米势,从而达到控制阈值电压的目的。

(3)氧化层的厚度

氧化层的厚度直接改变氧化层的电容,氧化层的电容决定了栅压对表面电荷的影响,控制越强,阈值电压越大。

(4)体效应

衬底电压可以抬高电势,增大阈值电压(感觉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)

4、频率特性

(1)小信号等效电路

这部分在模拟集成电路中有比较具体的介绍,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。

(2)实际的漏导和跨导

直接由实际的模型推导。

(3)频率特性的限制因素以及米勒电容

频率特性主要使用电路等效模型分析。

米勒电容:栅漏电容经倍乘后成为输入阻抗的一部分,降低栅漏电容对提高器件的频率响应。

(4)特征频率

输出与输入的电流之比下降。

5、短沟道效应

(1)阈值电压的短沟、窄沟效应

短沟效应:沟道长度太小,三角边缘不可忽略,具体的推导过程也是基于三角模型。

窄沟效应:沟道宽度较小,圆角效应不可忽略,纵向工程。

(2)漏感应势垒降低效应

该效应反应在较高的漏压作用下,源端载流子势垒降低导致漏流指数增加效应。

DIBL效应会降低阈值电压。

(3)穿通效应

沟道长度还会导致源衬,漏衬空间电荷区穿通,形成另外一条道路。

(4)速度饱和及其漏电流饱和电压

由于电子迁移率的受表面电场的影响较大,不再是常数,沟道中载流子速度与电场不是线性关系。电场比较强时,载流子将达到饱和。

(5)高场效应

雪崩击穿:热载流子在源极不断地激发电子空穴对,使漏流急剧增加。

衬底电流:雪崩电离的一种载流子成为衬底电流。

氧化层充电导致阈值电压漂移:热电子进入氧化层改变平带电压,降低阈值电压,降低器件稳定性。

寄生晶体管效应: 衬底电流在经过衬底时拉高了衬底的电势,使源衬由反向变成正向,并且衬底电流可以在高场的作用下流向漏极,类似于BJT。

6、CMOS技术简介

使用P型和N型两种晶体管构建的器件。

闩锁效应:CMOS在出于大电流低电压的转台后会被锁死,不能自主脱离。